近日,经贸学院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组织20级学生赴白云区夏良村开展三农实践劳动教育,与村民一起平整土地、移除杂草,强化劳动观念、弘扬劳动精神。
在现场,系主任杨军教授向同学讲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,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的观念;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,尊重普通劳动者,培养勤俭、奋斗、创新、奉献的劳动精神;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,形成良好劳动习惯,进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在农田里,同学们要用铁锹把所有土中的石头清除。对于第一次参与劳作的同学来说,一时还不太适应。“刚开始使用铁锹还不熟练,只会用蛮力,稍微大点的石头就铲不上来,只好用手挖。”同学如是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同学们对劳动工具的使用熟悉起来,逐渐适应了田间劳动。
在劳动过程中,同学们也学会在劳动中发挥创造力,运用“智慧”提高劳作效率。起初一人搬运一块石头,要辛苦地在酷暑中来回奔走,面对这种情况,现场有位同学想到一个办法:让大家像流水线般传递石头,实施后节省了很多力气。对此,同学感慨道:“劳动真是件动手又动脑的事啊!”
平整土地之后,杨军教授带领同学们进入另一个区域。一进大棚,同学们就见到了一片青青的稻田,远处是一方蔚蓝的晴天,衬着青绿色的稻苗,为田园之景增添些许浪漫,舒缓了同学们身体上的疲惫。有些同学表示:“第一次体验到这样真实的田园之景,心里很高兴。”
随着太阳的升高,同学们休息的频率也在增加。“一开始就预料到今天会很辛苦,但没想到体力消耗这么快,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‘汗滴禾下土’呀!”
在这堂思政课兼劳动实践课的最后,杨军教授总结道:“种过庄稼的就清楚,水稻等农作物的‘拔节孕穗期’至关重要,这个时期田间管理好了,实现了‘薅草’、‘松土’、‘施肥’、‘除害’等环节的综合施策,就能确保长势旺、颗粒饱、收成好。如果管理不善,田间到处是杂草,土壤板结、肥力不足、病害滋生,那么很有可能被杂草‘抢’阳光和养分,因土壤板结而无法吸收养分,因肥力不足而长势不好,因虫害困扰而枯萎,最终减产甚至颗粒无收,整个季节所做努力就可能白费了,青少年的培养也是如此。”
这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,把劳动教育搬到农村大地上,让同学们到实景实地真实参与,不流于形式,不虚于内容,在劳动实践中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苦和劳动的幸福,这堂生动的思政课,还在同学们心中播种下了学农、知农、爱农、强农的思想信念,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效。